明代王世貞提出的詩歌創作的擬古方法。他在《藝苑卮言》中說:“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詠之,令其漸漬汪洋。遇有操觚,一師心匠?!本褪钦f,寫作要在選擇優秀作品“熟讀涵詠”的基礎上,達到“漸漬汪洋”的程度,這樣寫作時就可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明代王世貞提出的詩歌創作的擬古方法。他在《藝苑卮言》中說:“便須銓擇佳者,熟讀涵詠之,令其漸漬汪洋。遇有操觚,一師心匠?!本褪钦f,寫作要在選擇優秀作品“熟讀涵詠”的基礎上,達到“漸漬汪洋”的程度,這樣寫作時就可一...[繼續閱讀]
元人方回對江西詩派的譽稱。江西詩派鼻祖黃庭堅首倡詩學杜甫,后來陳師道、陳與義又繼承發展了黃庭堅的理論與實踐,提出學杜必先學黃,擴大了江西派影響。方回在《瀛奎律髓》中說“古今詩人當以老杜、山谷、后山、簡齋為一...[繼續閱讀]
二十世紀初法國的一個詩歌團體的主張。發起人是于勒·羅曼(1885—1972)主編《一致的生活》雜志,提倡“表現一致的和集體的生活”。主要詩人有喬治·謝訥維埃爾、亨利-馬爾丹·巴爾宗、亞歷山大·梅斯羅、皮埃爾·讓·儒弗和修道...[繼續閱讀]
德國啟蒙理論家赫爾德(1744—1803)認為詩是受自然環境和社會條件影響的。他舉出如冷、熱、溫的氣候,自然風景、民族和風俗習慣,以及政治(如雅典的民主制)等都與詩有著密切影響關系。另一方面他又把生物學的觀點應用于藝術的構...[繼續閱讀]
又音譯為“商籟體”。歐洲一種格律嚴謹的抒情詩體,大致有三種形式:(一)、“彼特拉克體”,由兩節四行詩和兩節三行詩構成,每詩句十一音節,一般為抑揚格,韻式為ABBA,ABBA,CDE,CDE或ABBA,ABBA,CDC,DED(二)、“斯賓塞體”,由三節四行詩和一...[繼續閱讀]
1825年俄國舊歷12月14日,從俄國貴族中分化出的一小部分貴族知識分子和軍官率領軍隊在彼得堡起義,企圖推翻專制政體和農奴制度?!笆曼h詩人”指參與這場未遂革命的詩人,有雷列耶夫(1795—1826)、拉耶夫斯基(1795—1872)、丘赫爾...[繼續閱讀]
本世紀四十年代中國詩壇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因著名評論家胡風主編的文學刊物《七月》而得名。七月詩派堅持現實主義的詩歌創作,強調詩對時代的強烈責任感和使命感,以及詩人人格的價值,詩歌表現的真實與感情的重要作用。在...[繼續閱讀]
十六世紀中葉法國文藝復興時期一貴族詩人團體,其成員從未超過七名,因推崇公元前三世紀希臘七詩圣及亞歷山大風格而自詡為“七星”。以詩人龍薩(1524—1585)和迪·貝雷(1522—1560)為中心人物,先后加入者有巴伊夫(1532—1589)、德·蒂...[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