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八十年代中期,繼朦朧詩后出現在新一代詩人的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技巧。出于反意象的意圖,他們將一種純口語、純世俗的語言方式納入創作的過程,并且摒棄了已往詩歌創作中那種瑯瑯上口、鏗鏘有力的韻律感、節奏感,開...[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我國八十年代中期,繼朦朧詩后出現在新一代詩人的創作中的一個重要的詩歌技巧。出于反意象的意圖,他們將一種純口語、純世俗的語言方式納入創作的過程,并且摒棄了已往詩歌創作中那種瑯瑯上口、鏗鏘有力的韻律感、節奏感,開...[繼續閱讀]
南朝宋初興起的一種詩體。主要內容描寫山水景物,真實反映自然美,抒發作者的思想感情,創造一種情景交融的意境。山水詩是取代當時玄言詩而產生的,和當時的社會動亂,文人受迫害歸隱田園,縱情山水在創作上的反映。最早的山水...[繼續閱讀]
我國現代詩歌社團。1938年間,延安抗日軍政大學及延安、陜甘寧邊區一些詩歌愛好者組成,成員有幾十人之多。主要的有朱子奇、魏巍等。山脈詩歌社出版過幾期油印詩刊。詩作大多反映延安地區的新生活,緊密配合當時的現實斗爭...[繼續閱讀]
指唐初詩人上官儀為代表的,以綺麗婉媚著稱的詩體。上官儀是宮廷侍臣,他的詩大都為“應詔”、“應制”、“奉和”之作,內容不外阿諛奉承,形式上追求辭藻華麗,對仗程式化,時人爭相效法,流靡一時。但由于他的詩在形式上有一些...[繼續閱讀]
五十年代英國的一個詩歌流派。1952年創始于劍橋大學,1955年遷往倫敦,并由愛德華·羅?!访芩?1933—)繼菲力浦·豪伯斯包姆任主席,堅持活動到六十年代,因羅?!访芩罐o去主席職務才告解散。小組派沒有明確一致的文學主張...[繼續閱讀]
詩歌創作中用個性描繪手法,努力刻畫出藝術形象的鮮明獨特、豐富多彩的個性特征的方法。個性化是典型化的一個極重要的方面。只有充分的個性化,才能陶鑄詩人富有個性的藝術風格,形成獨具特性的語言方式、敘述手段、結構空...[繼續閱讀]
象征的一種,也叫私設象征,英美新批評派的用語。它與公共象征或傳統象征相對。公共象征是指在某種文化傳統中約定俗成的為前代詩人廣泛采用的象征。它由歷史積累而成,讀者一看就明白其意的,如十字架象征苦難、太陽象征光明...[繼續閱讀]
德國劇作家、文藝理論家萊辛(1729—1781)在《拉奧孔》(1766)中提出的用以區別詩與畫的又一概念,指個別人物的動作或情節。最初他認為詩與畫的區別,在于摹仿對象的不同,詩歌描繪運動,繪畫描繪物體。后來他認為這一說法太絕對,繪...[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