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語“阿圖阿加”的簡稱,意為“主子門里門外的人”。漢語稱其為“安家娃子”。解放前,大小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中一個被統屬的等級。地位低于“曲諾”,高于“呷西”,同受“諾伙”的剝削和壓迫。人身嚴格隸屬于黑彝...[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彝語“阿圖阿加”的簡稱,意為“主子門里門外的人”。漢語稱其為“安家娃子”。解放前,大小涼山彝族奴隸制社會等級制度中一個被統屬的等級。地位低于“曲諾”,高于“呷西”,同受“諾伙”的剝削和壓迫。人身嚴格隸屬于黑彝...[繼續閱讀]
伊斯蘭教教職稱謂。為波斯語音譯,也作“阿洪”、“阿衡”等。原意為“教師”,是操波斯語的穆斯林對伊斯蘭教學者或教師的尊稱。伊斯蘭教傳入中國后,成為回族伊斯蘭教教職稱謂,也用作中國伊斯蘭教宗教職業者通稱。一般在清...[繼續閱讀]
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民間故事中的機智人物。舊時,阿凡提的故事流傳于新疆各地和甘青部分地區。解放后,“阿凡提”為我國各民族群眾所熟悉和熱愛。已發表的阿凡提的故事有五百多篇。先后出版的《阿凡提...[繼續閱讀]
哈尼語音譯,意為“喝酒”。哈尼族男女青年的一種社交、戀愛酒會。流行于云南紅河南岸大羊街一帶。多于十月前后及其他農閑時間舉行。參加的人數根據應邀的姑娘人數而定,一般至少不少于10人,而且要男女各半,成雙成對。通常...[繼續閱讀]
高山語音譯,意為“谷倉幽會”。高山族阿美人男女青年的一種戀愛方式。男女青年相識后,如果雙方互有愛慕之意,姑娘便向小伙子索要檳榔,小伙子得到這一愛的信息,當夜或第二天夜里便可到姑娘家的谷倉檐下與姑娘幽會,互訴衷腸...[繼續閱讀]
又稱“戶撒刀”。阿昌族的傳統生產生活工具和精美的手工藝品。因多產于阿昌族聚居的云南省隴川縣戶撒、臘撒地區而得名。它的長短、形狀多種多樣,有生產用刀、生活用刀、狩獵者護身用的長刀、宰牲畜用的匕首等數十個品種...[繼續閱讀]
中國少數民族之一。自稱“峨昌”、“漢撒”、“蒙撒撣”、“傣撒”,史稱“峨昌”、“莪昌”、“娥昌”、“阿昌”等,解放后統一稱此名。人口27708人。主要聚居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和梁河縣,潞西、盈江、騰沖...[繼續閱讀]
又作“阿夏婚”?!鞍⒆ⅰ?、“阿夏”意思基本相同,都是“朋友”或“情侶”的意思。舊時納西族的一種婚姻形式。主要流行于云南寧蒗永寧納西族支系摩梭人中。建立婚姻關系的男女雙方彼此不稱夫妻,而稱“阿注”。...[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