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紀朝鮮的重要詩派,以三位著名詩人為首推崇中國唐詩,故名。這三位詩人是白光勛(1537—1582)、崔慶昌(1538—1582)、李達。他們提出“詩回盛唐”的主張,力圖扭轉高麗朝以來崇尚宋詩的風氣。他們的詩切近現實,表露對統治者的...[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十六世紀朝鮮的重要詩派,以三位著名詩人為首推崇中國唐詩,故名。這三位詩人是白光勛(1537—1582)、崔慶昌(1538—1582)、李達。他們提出“詩回盛唐”的主張,力圖扭轉高麗朝以來崇尚宋詩的風氣。他們的詩切近現實,表露對統治者的...[繼續閱讀]
十四到十六世紀德國流行的市民歌曲。最初只有十二個曲調,局限于宗教內容,源于格里高利圣詠等歌曲。十五世紀“工匠歌手”漢斯·福爾茨(約1478—約1515)對其進行革新,加進世俗內容,歌手們才紛紛創制新曲。隨著城市手工業行會的...[繼續閱讀]
指對詩歌或文章寫作的思想內容和語言形式的基本要求。語出金代王若虛《文辨》:“或問文章有體乎?曰:無。又問無體乎?曰:有。然則果何如?曰:定體則無,大體須有?!斌w,指體制、體例,寫作的基本要求、規則。大體就是“理達詞順...[繼續閱讀]
指唐大歷(公元766—779)年間的十位詩人?!缎绿茣の乃囍尽けR綸傳》稱:“綸與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崔峒、耿諱、夏侯審、李端皆能詩,齊名,號大歷十才子?!逼渌麜逵涊d十人姓名略有出入。他們的詩大多脫離社...[繼續閱讀]
英國文學史上有兩個“大學才子”派,一是十六世紀后二十年活躍于倫敦的一批號稱“大學才子”的人文主義詩人和戲劇家,如馬洛(1564—1593)、黎里(1554—1606)、格林(1558—1592)、納什(1567—1601)和洛奇(約1558—1625)等。他們均受過大學教...[繼續閱讀]
這是我國新時期詩壇出現的一個獨特的詩歌現象。最早的一批詩人是七七和七八級大學生,作品曾在《詩刊》、《上海文學》和《飛天》等刊的“大學生詩苑”發表。后來其中一部分人轉向其他創作領域,但其后繼者仍然絡繹不絕。目...[繼續閱讀]
清葉燮在探討詩歌創作物與我關系時,從客觀方面提出理、事、情,從主觀方面提出才、膽、識、力,而詩應當是主客觀這幾個方面的統一。主觀條件的才、膽、識、力,“此四者,所以窮盡此心之神明?!倍磺锌陀^方面的理、事、情...[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