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偶婚男女長期固定同居,便形成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是在父系氏族社會實行的婚制。女子脫離氏族嫁到男方,女從夫居。所生的子女改依父系計算世系。夫妻死后可以在同一氏族墓地合葬,子女死后也可以在父墓中合葬。一夫一...[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對偶婚男女長期固定同居,便形成一夫一妻制。一夫一妻制是在父系氏族社會實行的婚制。女子脫離氏族嫁到男方,女從夫居。所生的子女改依父系計算世系。夫妻死后可以在同一氏族墓地合葬,子女死后也可以在父墓中合葬。一夫一...[繼續閱讀]
一個男子同時娶幾個女子為妻的婚姻形式。始于原始社會后期,是父權制婚姻制度的特點。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中,剝削階級往往實行一夫多妻制。封建法律禁止多妻而不禁止多妾,正妻只能有一個,娶妾則不禁,納妾的數額,是按其在...[繼續閱讀]
一個女子同時與幾個男子結為夫妻的婚姻形式。是群婚的遺俗。在古代主要在少數民族中流行,婚姻雙方都屬下層民眾中的貧窮者。各地結婚的形式不同,一般由男方的長子出面參加婚儀,婚后形成弟兄共妻的事實。...[繼續閱讀]
清末中國人民進行的一次大規模的反帝斗爭。1904年12月,中國人民和旅美華僑10余萬人,紛紛上書要求清政府交涉廢除已經期滿的歧視和虐待華工的舊約,改訂新約,遭到美國政府的無理拒絕,激起中國各界人民的極大義憤。1905年5月,上海...[繼續閱讀]
日本帝國主義向袁世凱提出的旨在獨占中國的秘密條款。1915年1月18日由日本駐華公使日置益當面向袁世凱提出,共分五號,計二十一條。主要內容是:一、承認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享有的全部權利,山東土地概不讓與他國;二、承認日本...[繼續閱讀]
即“討袁之役”。1913年革命黨人發動的反對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民主體制的戰爭。又稱“贛寧之役”或“癸丑之役”。1913年3月袁世凱在國會召開前夕,派人暗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宋教仁。4月非法簽訂善后大借款,準備發動內戰。...[繼續閱讀]
支持唐順宗進行政治改革(見“永貞革新”)的主要人物?!岸酢敝竿跏逦?、王伾;“八司馬”指韓泰、韓曄、柳宗元、劉禹錫、陳諫、凌準、程異、韋執誼。革新失敗后,八人同被貶為遠僻地方的司馬,故稱“八司馬”。...[繼續閱讀]
明末農民起義軍常用的名稱。崇禎八年(1635年)農民軍各部首領在滎陽集會(見“滎陽大會”)。其中勢力強大的有十三家,即高迎祥、張獻忠、馬守應、羅汝才、賀一龍、賀錦、許可變、李萬慶、馬進忠、惠登相、橫天王、九條龍、順...[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