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一,指道德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和延續的價值。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對道德評價,社會輿論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從而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持社會發展。其二,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品質滿...[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其一,指道德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和延續的價值。在社會生活過程中,通過對道德評價,社會輿論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活動,從而規范人們的行為,調節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維持社會發展。其二,個人或集體的行為、品質滿...[繼續閱讀]
價值屬性的主觀方面。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①價值屬性依存于主體的需要??腕w的價值屬性并不是客體的固有屬性,而是在同主體需要發生關系的過程中產生的。②價值屬性依存于主體活動。價值屬性是人的實踐活動在客體固有屬性...[繼續閱讀]
價值屬性的客觀方面。具體表現為三個方面:①作為價值的承擔者——客體,無論是物質客體還是精神客體,都具有能滿足主體需要的某種屬性,這種屬性是客觀存在的,不依主體需要和價值關系的存在為轉移。②主體的需要具有客觀基礎...[繼續閱讀]
對價值問題作主觀主義解釋的價值學說。否認價值來源于客體本身的屬性,認為價值為主觀意志和情感創造。以新康德主義弗來堡學派為代表的主觀主義價值觀認為,價值取決于主體的情感和意志,與事物本身的客觀屬性毫無關系。該...[繼續閱讀]
對價值問題作客觀主義解釋的價值學說。認為價值是客觀對象固有的本性,獨立于人類的認識、情感和行為之外。英國實在主義者摩爾認為,“一個東西是否具有價值,它具有的價值達到什么程度,這僅僅依賴這些有關事物固有的本性”...[繼續閱讀]
研究事物的性質及其規律的理論。在某種意義上,一切科學的理論都是本質論,都要研究一定對象的性質及其規律。人們把握事物性質及其規律的過程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首先是對現象的認識。人們通過調查、實驗等方式實現對事物...[繼續閱讀]
決定人之所以是人,并使人同其他事物相區別的內在根據或根本屬性。人的本質指什么,在思想史上一直存在著分歧。一個最常見的方式和思路是把“人的本質”和“人性”看成同一個東西。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和人性有聯系,但并不...[繼續閱讀]
人區別于動物的根本特征。歷史上關于人的本質屬性有不同的觀點。在中國哲學史上,孟子主張人性善,不學而能的“良知”、“良能”是一切美德的開端;荀子認為人性惡,人之所以能改惡從善,是積學而成,后天努力的結果。告子則主...[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