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乾隆帝時南征北討的所謂十大戰績。計有: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平定回部叛亂,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亂,鎮壓林爽文領導的臺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作戰兩次,與緬甸、安南(今越南)各作戰一次。十次出征,清朝廷都奏凱而還,故乾...[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代乾隆帝時南征北討的所謂十大戰績。計有:兩次平定準噶爾叛亂,一次平定回部叛亂,兩次平定大小金川叛亂,鎮壓林爽文領導的臺灣人民起義,與廓爾喀作戰兩次,與緬甸、安南(今越南)各作戰一次。十次出征,清朝廷都奏凱而還,故乾...[繼續閱讀]
鐵木真(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戰役之一。1189年,鐵木真被各部推舉為部落首領,與扎答剌惕部首領札木合發生沖突。次年,札木合集合泰赤烏等13部共3萬人進攻。鐵木真亦將所部3萬人分為13翼,迎戰于答闌巴勒主惕。鐵木真失敗,但因...[繼續閱讀]
秦代和西漢中期采用的謫發辦法,因為是對罪官和逃犯等七種人加以處罰,逼迫他們服勞役和兵役,所以稱為“七科謫”。除上屬兩種人外,還有贅壻(過期無錢回贖的奴仆)、有市籍的商人、曾經有“市籍”的人、父母曾經有“市籍”者...[繼續閱讀]
南宋初年的抗金武裝。建炎元年(1127年)秋,宋都統制王彥奉命率軍七千渡河抗金,曾收復新鄉。不久兵敗,率余部轉移至太行山下的共城(今河南輝縣)西山,組織義軍堅持抗金。不久傅選、孟德、劉澤、焦文通等19寨義軍參加,發展至10多萬...[繼續閱讀]
西晉皇族爭奪政權的斗爭。晉武帝大封同姓子弟為王,握有軍政實權,隱伏了內亂的根源。武帝死,楊皇后之父楊駿獨攬朝政。永平元年(公元291年),惠帝妻賈后密詔楚王司馬瑋入京殺楊駿,以汝南王司馬亮輔政。不久,又讓司馬瑋殺司馬亮...[繼續閱讀]
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奧八個帝國主義國家的侵華聯軍。19世紀末,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反帝愛國斗爭。帝國主義為了鎮壓義和團運動,陰謀瓜分中國,聯合大舉進犯。1900年6月17日攻占大沽炮臺;7月14日攻陷天津;8月14日...[繼續閱讀]
我國西周、春秋時期對社會上各類人物所確定的尊卑等級和臣屬關系的制度。除自由民外,共分十等,這十等由尊到卑依次排列為:王、公、大夫、士、皂、輿、隸、僚、仆、臺。在十等中,王、公、大夫、士四等,屬于貴族;皂、輿、隸...[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