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遠古部落的酋長。三皇之名,初見于《周禮·春官·外史》。各種史籍說法不一:(1)伏羲、神農、黃帝(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2)伏羲、神農、女媧(《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3)伏羲、神農、...[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傳說中遠古部落的酋長。三皇之名,初見于《周禮·春官·外史》。各種史籍說法不一:(1)伏羲、神農、黃帝(孔安國《尚書序》、皇甫謐《帝王世紀》);(2)伏羲、神農、女媧(《風俗通義·皇霸篇》引《春秋緯·運斗樞》);(3)伏羲、神農、...[繼續閱讀]
戰國時韓、趙、魏三國的合稱。春秋末,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卿大夫瓜分,各立為國,故史稱三晉?!稇饑摺ぺw策》:“三晉合而秦弱,三晉離而秦強?!比龝x地包括今山西、河南及河北西南部分。...[繼續閱讀]
周滅商后,封紂子武庚于商舊都,利用他統治殷遺民。又把商的王畿分為衛、鄘、邶三個封區,分別由武王弟管叔、蔡叔、霍叔去統治,以監視武庚。封殷都以東為衛,由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由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由霍叔監之:總稱...[繼續閱讀]
北魏文明馮太后以孝文帝名義頒行的一種行政制度,是與宗主督護制爭奪人口、租稅的重要措施。三長制就是重建鄉官系統,五家立一鄰長,五鄰立一里長,五里立一黨長,選擇本鄉“強謹”的人充當,用以代替宗主督護的統治。由于三長...[繼續閱讀]
儒家公羊學派的歷史觀。西漢董仲舒首先提出《春秋》分十二世為三等,即“有見、有聞、有傳聞”?!坝幸娛馈笔强鬃佑H自見到的,“有聞世”是孔子聽人說的,“有傳聞世”是前人傳述下來的。東漢何休以此三世為“據亂世”、“...[繼續閱讀]
亦稱“三正說”。西漢董仲舒提出的三統循環理論。他把夏、商、周三代的正朔,涂上神秘色彩,說夏代以寅月(農歷正月)為歲首,以黑色為上色,稱黑統;商代以丑月(農歷十二月)為歲首,以白色為上色,稱白統;周代以子月(農歷十一月)為歲...[繼續閱讀]
春秋時期魯國大夫孟孫氏、叔孫氏、季孫氏三家瓜分公室土地財產的歷史事實。孟孫、季孫、叔孫三氏,都是魯桓公的后代,故稱三桓。魯文公死后,三桓勢力日強。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魯國實行“初稅畝”,承認私田的合法性,土地私...[繼續閱讀]
赤壁之戰(公元208年)后,曹操兵敗北還,無力南顧,加強整頓內政;孫權保住江東,并向東南發展;劉備先暫借荊州,后又奪得劉璋所據的益州,站穩了腳根。這樣就奠定了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的政治局面。公元220年,曹操死,子曹丕迫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