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國家應該文武兩種策略并用,武力好像樹木的樹干,而文治是根本,是樹木的基礎,武力是外部的,文治是內在的,統治者必須正確處理兩者關系。春秋時期,公元前636年,晉文公重耳回國掌握政權,為爭霸中原,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功的重...[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治理國家應該文武兩種策略并用,武力好像樹木的樹干,而文治是根本,是樹木的基礎,武力是外部的,文治是內在的,統治者必須正確處理兩者關系。春秋時期,公元前636年,晉文公重耳回國掌握政權,為爭霸中原,采取了一系列文治武功的重...[繼續閱讀]
用惡人去制惡人,用壞辦法對付壞辦法,以仇人去制仇人。西魏文帝(宇文泰自任太師)時,韓裒(pou)任北雍州刺史。此州盜賊很多。韓裒到任后,私下里查防了盜賊的情況,原來作盜者都是州里的豪富人家的子弟。韓裒表面上裝著什么也不...[繼續閱讀]
利用人們害怕羞辱的心理,以人們感到恥辱的事情,來警戒罪惡行為的發生,達到治理社會之目的。唐朝時,李封任延陵(治所在今江蘇凡陽西南)縣令。他轄下的小官吏、百姓常有人違犯法令。他認為體罰與刑罰都不是解決這一問題的好...[繼續閱讀]
用威嚴使奸詐的人有敬畏之感,使他們不敢放肆亂動。后唐的柴克宏,有大將的才略。他奉命去救常州時,樞密李征古妒忌他,派給他的幾千名士兵都很虛弱,鎧甲兵器也都是些朽爛、蟲蛀而不堪使用的。他快到常州時,李征古又派朱匡業...[繼續閱讀]
在不利的情況下,為掩蓋自己的真實意圖,用自己的鎮靜來麻痹對方,等待時機成熟,突然發動反擊,使對手猝不及防。三國時期,司馬懿借托風濕病,曾辭去曹操對他的命令。后來對付曹爽時,司馬懿又故伎重演,偽稱舊病復發,臥床不起。有...[繼續閱讀]
要想糾正某種不正之風,首先以身作則,給別人做出榜樣,使別人自愧改正。三國時,蜀帝劉備一得到馬超,就很看重他,讓他作了平西將軍,封他為都亭侯。馬超見劉備對他待遇優厚,常常一口一個“玄德”(劉備的字)。關羽對此十分氣憤...[繼續閱讀]
以寬大懷柔的手段,化敵為友,保持國家長治久安。南越王趙佗,原是秦朝的官吏,被派往南方管理南越。后來,由于秦國滅亡了,便自立為王,稱為南越武王。漢高祖平定天下以后,為了中原的和平,不愿再興戰事。對趙佗采取安撫措施,派遣...[繼續閱讀]
把危險人物引出根深蒂固的地盤,使其喪失反抗的憑藉。唐朝,玄宗曾設置神策軍,為皇帝的御林禁軍。神策軍的權勢逐漸增大,超過了所有的禁軍。德宗時,王駕鶴為神策軍都知兵馬使,他長期統領禁軍,權傾朝野,專橫跋扈,引起了德宗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