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30年代初到戰后,蘇聯強調把文藝納入馬克思主義的軌道,比較文學被排斥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之外,它的一些方法被斥責為形式主義、唯心主義的東西。1946年,蘇共中央作出決議,要清除文藝學中的資產階級意識和影響,此后,比較...[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自30年代初到戰后,蘇聯強調把文藝納入馬克思主義的軌道,比較文學被排斥在“馬克思主義文藝學”之外,它的一些方法被斥責為形式主義、唯心主義的東西。1946年,蘇共中央作出決議,要清除文藝學中的資產階級意識和影響,此后,比較...[繼續閱讀]
緬甸詩歌中的一種體裁。產生于15~16世紀。每段四行,每行4言(即4個音節)。主要用于表現宗教哲學主題(包括佛本生故事)或訓誡性短詩。比釉的典范之作有信摩訶蒂拉溫達(1453~1518)的《修行》、《祈禱》等詩。后來比釉體的格律更...[繼續閱讀]
阿拉伯“敘利亞——美洲”派文學在北美的團體。1920年成立于美國紐約。主要成員有紀伯倫·赫利勒·紀伯倫、米哈伊勒·努埃曼、艾敏·雷哈尼等。宗旨是聯合旅居海外的阿拉伯作家,發揮文學在民族解放和社會改革事業中的作用...[繼續閱讀]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詩歌中的一個流派,崇尚意大利詩人彼特拉克的詩風,故而得名。最初產生在意大利,后來流行于歐洲其它國家。彼特拉克的抒情詩細膩地描繪人的精神世界,符合個性解放的要求。早在15世紀后半葉的意大利文學中就...[繼續閱讀]
俄國社會團體,與文學的關系密切。其領導者是米哈伊爾·瓦西里耶維奇·布塔舍維奇-彼特拉舍夫斯基(Ми-хаилВасилъевичПетращев-скил,1821~1866),故而得名。小組成立于1845年,參加者有青年作家、詩人、軍官、公務員、教...[繼續閱讀]
古波斯語的楔形字銘文??淘谝晾饰鞑靠藸柭嘲⒁詵|30公里的庇蘇敦崖壁上500碼的高處。是阿契美尼德諸王銘文中規模最大的一處,全文共414行。記述了大流士一世(在位于公元前521~前486)以前諸王的業績:居魯士征服米底王國、鎮...[繼續閱讀]
指單一的人物性格。又譯“平面性格”。出自現代英國作家E.M.福斯特的《小說面面觀》(1927)一書。作家圍繞著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或某一種氣質進行刻畫,就形成了扁形性格。福斯特認為狄更斯的《大衛·科波菲爾》中米考伯先生所...[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