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產生以前阿拉伯文學的一種體裁。盛行于公元5世紀至7世紀中葉。是一種描寫戰爭或主人公冒險的詩體或散文體故事。處于原始公社階段的阿拉伯人,過著游牧生活。為了爭奪水草和牲畜,各氏族部落之間經常發生仇殺。贊美...[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伊斯蘭教產生以前阿拉伯文學的一種體裁。盛行于公元5世紀至7世紀中葉。是一種描寫戰爭或主人公冒險的詩體或散文體故事。處于原始公社階段的阿拉伯人,過著游牧生活。為了爭奪水草和牲畜,各氏族部落之間經常發生仇殺。贊美...[繼續閱讀]
古代冰島神話傳說的總稱,有“老埃達”(或稱“前埃達”)和“小埃達”(或稱“后埃達”)之分?!袄习__”亦稱“歌體埃達”,或簡稱“埃達”,為最早的一部古代冰島詩歌總集。冰島主教勃里尼奧爾夫·斯文松(BrynjolfurSve-insson)于164...[繼續閱讀]
19世紀30~90年代希臘文學中的一個流派。參加者皆系愛奧尼亞群島的作家,故而得名。他們接近于索洛莫斯或繼承他的傳統、反對用雅語寫作的雅典派,主張用民間俗語寫作和表現愛國主義題材。早期代表有詩人兼劇作家馬特西斯(1...[繼續閱讀]
古代克爾特人的敘事性作品,以歷史事件和神話傳說為故事情節。最古老的愛爾蘭薩迦產生在公元3~4世紀,反映了氏族社會的生活。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史詩,愛爾蘭薩迦沒有采用詩歌形式而采用散文形式。這在世界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繼續閱讀]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愛爾蘭一批愛國作家發起的旨在復興民族文化傳統的文藝運動,是愛爾蘭人民民族意識普遍高漲的產物,是愛爾蘭民族解放運動的組成部分(盡管文藝復興運動的宣言聲稱不參與政治斗爭,僅限于文化活動)。1893年...[繼續閱讀]
俄國文學和哲學團體。成立于1823年,十二月黨人起義失敗以后于1826年解散。社長是瓦·費·奧陀耶夫斯基(1803~1869),秘書是德·弗·維涅維基諾夫(1805~1827);主要成員有羅熱林、柯舍列夫、季托夫等。這個團體與莫斯科大學教授塞·葉...[繼續閱讀]
一種由14個詩行組成的俄語詩段。采用4音步抑揚格的格律,押韻的格式是:AbAbCC-ddEffEgg(大寫字母是陰韻,小寫字母為陽韻)。由普希金在詩體長篇小說《葉甫蓋尼·奧涅金》中所首創,故而得名。在節奏和語調上分成3個四行詩(分別押交叉...[繼續閱讀]
古代印度詮釋吠陀的典籍,與森林書一起構成吠檀多(即“吠陀結”),往往是梵書的續編?!盀跗拍嵘硶摇钡脑馐恰皫熗綄ψ鶄鞯拿孛芙塘x”。內容主要是討論婆羅門教、印度教的哲學基礎:“梵我同一”、“輪回解脫”等。約成書...[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