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稱硅鎂層,指地殼下部由富含氧化硅、氧化鎂的玄武巖類巖石組成的連續圈層,陸殼部分此層較厚,約10~40km;洋殼部分此層較薄,約5~10km,其成分相當于輝綠巖或玄武巖及輝長巖一類的巖石成分。...[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又稱硅鎂層,指地殼下部由富含氧化硅、氧化鎂的玄武巖類巖石組成的連續圈層,陸殼部分此層較厚,約10~40km;洋殼部分此層較薄,約5~10km,其成分相當于輝綠巖或玄武巖及輝長巖一類的巖石成分。...[繼續閱讀]
指地殼中缺失硅鋁層、僅有硅鎂層的部分。主要分布在大洋盆地及洋中脊地區。其平均厚度為5km,最厚處10km。根據對洋底的物探和鉆探資料,洋底水體以下主要有三層:第一層為未固結的沉積層,厚度不穩定,平均約0.2km;第二層為固結的...[繼續閱讀]
地殼中具有硅鋁層和硅鎂層雙層結構部分。其分布范圍除現今的大陸外,還包括大陸架地區。陸殼的平均厚度為35km,年青褶皺山系地帶厚約50~60km,最厚的可達80km(如我國的康藏地區)。...[繼續閱讀]
簡稱古登堡面:常用G表示,是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1914年美國地球物理學家古登堡(B.Gutenbeng)發現在地下2898km深處,地震縱波波速從13.6km/s突降至8.1km/s,而橫波則突然中止消失,不再向下傳播,此為一截然的、明顯的分界面,全球各處均普遍...[繼續閱讀]
由地殼底部一直延伸到地核的外圍,即介于莫霍面與古登堡面之間的一圈物質。其厚度約2880km,其體積占地球總體積的83%,質量為4030×1024g,占地球質量68.1%,平均密度為4.5g/cm3,根據地震波速度變化的情況,以1000km深度為界,(該深度以下地震...[繼續閱讀]
①在地球內部地震波的傳播速度較其上下層均低的任何圈層。據認為是由于巖石的強度減弱所致。②特指上地幔中地震波波速明顯下降(下降約6%)的一個圈層,其深度約在60km(洋殼下)至250km(陸殼下)之間,這可能是低速帶的組成物質接近...[繼續閱讀]
其在軟流圈之上,是個剛性的固體圈層,它與軟流圈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巖石圈包括地殼和上地幔的頂部成固態的橄欖巖層,厚約60~120km。巖石圈的基底被認為是板塊的基底,板塊在軟流圈面上滑移。大多數中源地震均發生于此。...[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