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歷山大·綏拉菲莫維支(1863—1949),蘇聯作家。生于哥薩克軍官家庭,因參加革命曾被流放,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鐵流》。作品大都描寫工人的悲慘生活和斗爭激情?!恫菰系某鞘小穼懹?907—1910年,表現工業文明創建過程中的掠奪...[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亞歷山大·綏拉菲莫維支(1863—1949),蘇聯作家。生于哥薩克軍官家庭,因參加革命曾被流放,其代表作為長篇小說《鐵流》。作品大都描寫工人的悲慘生活和斗爭激情?!恫菰系某鞘小穼懹?907—1910年,表現工業文明創建過程中的掠奪...[繼續閱讀]
杰克·倫敦(1876—1916),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先驅。生于舊金山,從小過著貧困的生活,嘗遍了人間的辛酸。多次投稿不中,直到《北方的奧德賽》發表后,他才走上文壇。從此,他寫了許多作品,如《雪地的女兒》、《荒野的召喚》、《...[繼續閱讀]
伊凡·蒲寧(1870—1953),俄國作家。他的小說描寫質樸簡潔,洋溢著馥郁芬香的詩意,1932年獲諾貝爾文學獎?!短K霍多爾》(1911年)是作者在俄國十月革命前最重要的代表作,是被高爾基稱作“歷史地描繪俄國的農村”的杰作。通篇沒有貫穿...[繼續閱讀]
戴維·赫伯特·勞倫斯(1885—1930),英國小說家、詩人、散文家和劇作家,作品多達40卷,主題多為反對不合人情的習俗,抗衡文明造成的壓抑,力求個性的自由發展等。他的小說不重視情節和形式,主要人物性格多變,并喜歡夾雜反復的議論。...[繼續閱讀]
格拉齊亞·黛萊塔(1871—1936),意大利女作家,代表作有《風中蘆葦》等。她一生寫過許多中短篇小說,1926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度松螒颉肥且黄^優秀的中篇小說,選自中短篇小說集《誘惑》?!度松螒颉访鑼懥艘粚ι钬毢姆驄D...[繼續閱讀]
亨利?!ぢ?1871—1950),德國作家、政論家,托馬斯·曼的哥哥。1931年被選為普魯士藝術科學院主席。1933年納粹上臺后,他的作品被焚毀,國籍被開除,被迫流亡于法國和美國,成為德國流亡作家的領袖。1949年被選為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藝術科...[繼續閱讀]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愛爾蘭作家,意識流文學大師。生于都柏林中產階級家庭。大學期間受到嚴格的學術訓練,善于思辯。青年時就來到歐洲大陸,終生在異鄉度過,但作品多以愛爾蘭為背景。其創作大量使用內心獨白來表現主人公...[繼續閱讀]
弗朗茨·卡夫卡(1883—1924),奧地利作家,表現主義文學大師。生前默默無聞,耽于創作和思考。終生未婚。臨終前囑托朋友焚毀他所有的手稿,但這位朋友違背了作家的遺愿,將作品全部整理發表。其中有三部未完成的長篇小說《訴訟》、...[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