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詩人。曾是近衛軍驃騎兵團的軍官。1837年發表詩歌《詩人之死》聲討沙皇政府蓄意陷害普希金的罪行,為此被流放到高加索。一生共寫下400多首抒情詩和20幾部長詩,小說《當代英雄》和...[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米哈依爾·尤利耶維奇·萊蒙托夫(1814—1841),俄國詩人。曾是近衛軍驃騎兵團的軍官。1837年發表詩歌《詩人之死》聲討沙皇政府蓄意陷害普希金的罪行,為此被流放到高加索。一生共寫下400多首抒情詩和20幾部長詩,小說《當代英雄》和...[繼續閱讀]
尼古拉·瓦西里耶維奇·果戈里(1809—1852),俄國作家,“俄國寫實派的開山祖師”(魯迅語)。1831年發表故事集《狄康卡近鄉夜話》,知名于文壇。1836年創作諷刺喜劇《欽差大臣》遭到貴族官僚社會的攻擊,于是離國僑居巴黎、羅馬等地。...[繼續閱讀]
歐仁·蘇(1804—1857),法國小說家。出身于醫生家庭。父親去世后,他開始專門從事創作。他的作品充滿離奇、驚險、幻想而生動的情節,引人入勝。早年,他發表了數部以航海為題材的小說;30年代末,著手歷史小說的寫作;自40年代起,無產...[繼續閱讀]
亞歷山大·仲馬(1802—1870),法國作家。通常為區別于他的兒子(小仲馬是《茶花女》的作者),稱他為大仲馬。出身于將軍家庭。他最初以戲劇創作嶄露頭角,后來加入雨果為首的浪漫派行列。他以高度的藝術才能和豐富的創作實踐,寫出...[繼續閱讀]
巴爾扎克(1799—1850),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身法國西部都爾城的一個農民家庭,后來成為資產者。1819至1820年間,他寫成了一部詩體悲劇《克倫威爾》,但被法國評論界認為是失敗之作。此后,他轉入小說創作。從1829年寫《朱安黨...[繼續閱讀]
夏洛蒂·勃朗特(1816—1855),英國女作家,艾米莉·勃朗特的姐姐,母親早喪,從小就進了孤兒院,受盡摧殘。曾任家庭教師,由于不堪侮辱,又到布魯塞爾求學,同時在寄宿學校任教。作品除《簡·愛》外,還有《舍利》、《教授》、《維列特》...[繼續閱讀]
艾米莉·勃朗特(1818—1848),英國詩人和小說家。她出生在一個牧師家庭里。她所生活的30年正是英國社會動蕩的時期。她同情和支持手工業工人的反抗和斗爭,正是有了這樣的思想,才誕生了這部偉大的傳世之作?!逗魢[山莊》是艾米莉...[繼續閱讀]
威廉·麥克皮斯·薩克雷(1811—1863)生于加爾各答一個富裕的東印度公司職員的家庭。寫過諷刺幽默故事、特寫、詩歌、小說等。在他的大量作品中,有不少是中、長篇諷刺性小說,都象是一幅幅18、19世紀英國日常社會生活的有趣速寫...[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