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同治二年(1863),天津開埠后的第三年,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英人殷德森(JohnInnocent),在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與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交口處,臨河建造了一處西式房屋,占地6畝多。前面是洋式平房飯店,后面是鐵板頂棚貨棧,取名“...[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清同治二年(1863),天津開埠后的第三年,基督教倫敦會傳教士英人殷德森(JohnInnocent),在英租界維多利亞道(今解放北路)與咪哆士道(今泰安道)交口處,臨河建造了一處西式房屋,占地6畝多。前面是洋式平房飯店,后面是鐵板頂棚貨棧,取名“...[繼續閱讀]
中國近代報刊的產生和發展,是和外國資本主義入侵、天津開埠的過程相關聯的。早期的報紙和刊物并沒有嚴格的區分,有的雖名為報紙,卻也刊載論著。天津首家報紙,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陽歷5月創辦的英文《中國時報》,有“外人在...[繼續閱讀]
·1881年建造的“龍號”機車清光緒六年(1880),李鴻章為了開平礦務局運煤的需要,同時從軍事上考慮,認為“非鐵路不能收使臂使指之效”,于是聘請英人金達為技師,于光緒七年(1881),修建了一條從唐山礦地到胥各莊的鐵路,約長11公里;鐵...[繼續閱讀]
·1888年建在南運河上的天津第一座開啟式鐵橋——金華橋天津的河多,水多,因此渡口也多。天津早年的渡口有私渡、官渡和義渡,另外還有專渡。私渡出現得最早,官渡是官家為便利驛使往來而設。據乾隆《天津縣志》記載,明萬歷十六...[繼續閱讀]
·1903年北洋大學舊貌興辦近代學堂,是洋務運動的重要內容。清光緒十三年(1887),津海關稅務司德璀琳,利用外僑和中國官員的捐款,在大營門外梁家園設立了博文書院中西學堂。因為德璀琳與津海關道周馥意見不和,致使學堂得不到經費...[繼續閱讀]
清光緒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及《馬關條約》的簽訂,給中國人民以極大的震動,朝野上下一致發出要求維新變法的呼聲。一批最先接受西方資產階級思想的知識分子,面對清廷的腐敗昏庸,深感亡國滅種的嚴重威脅,于是提出...[繼續閱讀]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二十二日,天津基督教青年會在海大道建立,當時青年會的中文名稱為“天津學塾幼徒會”。會員大都是學生??偢墒聻閬頃?又譯李昂)。該會是北美協會在中國建立的第一個基督教青年會。來會理于清同...[繼續閱讀]
中國的籃球運動,是隨著基督教青年會在天津的籌建而開始的。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十二月八日,來會理召開籌建天津基督教青年會演講的前后,進行了“筐(籃)球游戲”表演。隨后,與會聽講的北洋醫學堂和北洋西學堂,相繼開始了筐...[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