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加拉查克瑪人居住的村落。見于孟加拉國南部吉大港山區。查克瑪人喜歡把這種村落建在依山傍水、環境優美的地方,這可能和他們從事狩獵和捕魚的生活習慣有關。...[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印度古代四部《吠陀》之一,全名《阿達婆吠陀本集》。有兩個傳本,現在通行的傳本有731首詩,共5987節,分為20卷。后兩卷是后人加入的。此詩集中約有1200節詩已為《梨俱吠陀》所收。第15、16卷大多是散文體。這部詩集中的詩在印度...[繼續閱讀]
阿富汗廣為流行的民族舞蹈,實際上主要是普什圖族的集體舞。舞蹈者一般為10至20人,站成圓圈形,二三人擊鼓、歌唱或由嗩吶、笛子一類樂器伴奏。舞蹈時,小伙子們猛烈地甩動烏黑的齊肩長發,時而原地旋轉,時而手拉著手隨著隊形忽...[繼續閱讀]
印尼爪哇島查戈(Jago)和頓邦(Tumpang)陵廟締造者,信佛教大乘宗,在蘇門答臘島西部發現其一尊5米高的塑像,現保存在雅加達博物館內。像背后刻有文字,為其親自領導塑造。出生年月不詳。據考證,其母為馬來貴族,其父為爪哇貴族,小時在...[繼續閱讀]
印尼新聞事業創始人。年輕時先在荷蘭人創辦的醫科學院學醫,后出于愛國熱情,從1922年始致力開拓印尼新聞事業。1926—1930年赴德國進修新聞學,在荷蘭烏德勒支城當半年實習記者。在學習期間關心印尼早期的各種報刊。1931年起,歷任...[繼續閱讀]
印尼巽他語作家。與其他語言學家合作,1912年他將巽他語實行拉丁拼音,沿用至今。小說有《青年之酖》,是用巽他語寫的第一部現代小說?!顿闼Z言學》是他在1916—1917年間用巽他語寫的第一部學術著作。改編及譯著有《巽他民間...[繼續閱讀]
古印度佛教僧人。出身在薩護羅(在今孟加拉國達卡地區)。又稱燃燈吉祥智。他在印度時曾任那爛陀寺、超戒寺的住持。后受西藏阿里王子迎請,到西藏傳播佛教,在西藏翻譯佛教經典甚多。所傳佛教理論在西藏影響很大。他又通醫明...[繼續閱讀]
尼日利亞境內索科河中段,北岸住著富拉尼人,南岸住著凱巴族,常因河上捕魚爭斗,積怨很深,雙方受害。1934年兩族酋長在阿爾貢古鎮舉行了謀求和平的談判,并達成協議;雙方友好相處,并規定從第二年起每年舉行一次捕魚比賽,促進諒解...[繼續閱讀]
位于阿爾及爾市中心廣場,1982年7月5日落成。造型奇特,雄偉壯觀。塔基呈圓形,直徑為62米,基面鋪著大理石,中央是絳紫色大理石砌成的多邊形火盆,燃燒著永不熄滅的火焰?;鹋枵嬗冒⑽溺澘讨拔覀儫o辜的烈士永垂不朽”。其余各...[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