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產節約、增收節支。是我國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所遵循的一項重要原則。...[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譚嗣同、唐才常。清末同出生于湖南瀏陽的兩個杰出人物。譚嗣同(1865—1898),字復生,號壯飛。近代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少時讀書,并隨父游歷西北、東南各省,吸收新學知識。1896年入資為候補知府,后被征入京,任四品銜軍機章京...[繼續閱讀]
舍利塔、功德舍利塔。在江蘇蘇州城東南定慧寺巷內。據清同治《蘇州府志》記載:“宋雍熙中,王文罕建兩磚塔對峙,俗遂以雙塔名之?!眱伤Y構和大小完全一樣。...[繼續閱讀]
遼寧綏中縣雙塔嶺東塔、西塔。建于遼乾統年間(公元1101—1110年)。兩塔東西對峙,相距50米。東塔高約24米,磚筑八角九級密檐式。塔身八面各有角柱,東、西、南、北四面磚砌淺龕,內置一佛,坐于蓮花座上。佛座須彌式,束腰部雕有馬、...[繼續閱讀]
東塔、西塔。位于遼寧省北城縣城內東北角。因明代在塔北建崇興寺,故名。兩塔均為八角十三層實心密檐磚塔。東塔,高43余米,與西塔相距43米。西塔高42余米。雙塔底層甚高,自第二層起,塔檐上下緊接,逐層向內收縮。塔頂蓮座、寶...[繼續閱讀]
①劍南東川、劍南西川,簡稱東川、西川。為唐代的兩方鎮。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分劍南節度使東、西部地置。劍南東川治所在梓州(今四川省三臺),領有梓、遂、綿、普、陵、瀘、榮、劍、龍、昌、渝、合等州,轄境約當今四川盆地中...[繼續閱讀]
①宋代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宋開寶中置嶺南轉運史,亦稱廣南路。端拱后分為東西兩路;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劃分十五路,定稱為廣南東路和廣南西路。東路治所在廣州,轄境相當今廣東賀江、羅定江、漠陽江以東地區。簡稱廣東。西...[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