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試樣在拉斷后,其縮頸處橫截面積的最大縮減量與原橫截面面積的百分比,稱為斷面收縮率。以表示,單位為%,計算公式為:式中F0——試樣原橫截面面積(mm2);F1——試樣拉斷后縮頸處的最小橫截面面積(mm2);——斷面收縮率...[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金屬試樣在拉斷后,其縮頸處橫截面積的最大縮減量與原橫截面面積的百分比,稱為斷面收縮率。以表示,單位為%,計算公式為:式中F0——試樣原橫截面面積(mm2);F1——試樣拉斷后縮頸處的最小橫截面面積(mm2);——斷面收縮率...[繼續閱讀]
金屬材料在給定溫度下,經過一定時間破壞所能承受的恒定應力稱為持久極限,單位為帕斯卡。常用符號σb帶有一個或兩個指數表示,如σb/100,表示在常溫下持久時間為100小時的應力;σb400/100,表示在試驗溫度為400℃時,持久時間為100小時...[繼續閱讀]
金屬材料在一定溫度和長時間受力狀態下,即使所受應力小于其屈服強度,但隨著時間的增長,也會慢慢地產生塑性變形,這種現象稱為蠕變。金屬材料在一定溫度和恒定應力下,在規定的時間內的蠕變變形量或蠕變速度不超過某一規定值...[繼續閱讀]
見“疲勞極限”條。在變應力作用下,它往往發生在應力最大及材料最薄弱的部位(如內部缺陷、表面傷痕、過小的圓角半徑等),開始出現微細裂縫,這裂縫在交變應力的反復作用下將不斷擴展,從而使零件的有效截面不斷減小,以致最后...[繼續閱讀]
金屬材料在受重復或交變應力作用時,雖其所受應力遠小于強度極限,甚至小于比例極限,經多次循環后,在無顯著的外觀變形情況下發生突然斷裂,這種現象稱為疲勞或疲勞斷裂(見“疲勞”條)。金屬材料在重復或交變應力作用下,于規定...[繼續閱讀]
金屬材料在重復或交變應力作用下,循環一定周次N后斷裂時所能承受的最大應力,稱為循環次數為N時的疲勞強度,以σN表示,單位為帕斯卡。此時,N稱為材料的疲勞壽命。某些金屬材料在重復或交變應力作用下沒有明顯的疲勞極限,常采...[繼續閱讀]
(1)金屬材料抵抗更硬的物體壓入其表面的能力,稱為硬度。根據試驗方法和適用范圍的不同,硬度可分為布氏硬度、洛氏硬度、維氏硬度、肖氏硬度等許多種。硬度不是一個單純的物理量,而是反映彈性、強度與塑性等的綜合性能指標...[繼續閱讀]
用一定直徑D的淬硬鋼球(D規定為10、5、2.5毫米),以規定負荷P(相應為3000、750、187.5公斤力即29420、7355、1838.75牛頓)壓入試驗金屬表面并保持一定時間,除去負荷后,測量金屬表面的壓痕直徑,以直徑算出壓痕球面積F,再以負荷P除以壓痕球...[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