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農具。1985年黑龍江省五??h長山鄉金代窖藏出土。通長41.5、庫長15、齒長26.5厘米。齒細長。剖面呈長方形,庫上方下圓。用以叉莊稼秸稈和柴草。...[繼續閱讀]
海量資源,盡在掌握
金代農具。1985年黑龍江省五??h長山鄉金代窖藏出土。通長41.5、庫長15、齒長26.5厘米。齒細長。剖面呈長方形,庫上方下圓。用以叉莊稼秸稈和柴草。...[繼續閱讀]
生卒年不詳。原名邸文裕,號藝圃。遼寧錦州市人?!岸杈邮?乃指錦州的大、小凌河。清代同治光緒年間子弟書作家、評論家,作品極多,均已失傳,只有《別善惡》傳世。曾為沈陽會文山房、文盛堂刻本子弟書《寧武關》、《糜死托...[繼續閱讀]
曲藝專著。那炳晨編著。1979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它通過四百多個曲例,論述了二人轉主要曲調、輔助曲調、專腔專調、舞蹈場景氣氛音樂和秧歌鑼鼓的特點、規律,并著重介紹了二人轉各種曲牌的節拍、節奏變化、功能、用法以...[繼續閱讀]
曲藝專著。王鐵夫著。1962年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9萬字。分六部分:一、起源和發展。二、演出形式。三、表演和基本訓練。四、劇作簡述。五、劇目。六、老藝人經歷和經驗。書中對二人轉源流、沿革、形式、內容作了闡述。對...[繼續閱讀]
曲藝專著。馬力編著。1985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11萬字。這是我國第一部二人轉舞蹈專著。是作者三十年間向二人轉名、老藝人程喜發、李青山、欒繼承、胡景歧、徐小樓及高蹺名藝人于景新、劉玉桓等學習、搜集、整理、潛心...[繼續閱讀]
二人轉(拉場戲)作品。關內〔紗窗外〕小調與東北民謠揉合,吸收跳大神的〔大神調〕,經蹦蹦藝人不斷加工,逐漸由民歌過渡到說唱,又過渡到拉場戲雛型。作品表現村姑蘭英與牧童二小相愛,蘭母嫌貧愛富,受巫婆挑唆,欲將女兒許配財...[繼續閱讀]
清代乾隆、嘉慶時期墓葬。位于沈陽市東陵區前進鄉二臺子村。系二次葬。1980年6月,該村磚廠在燒磚取土中發現。此墓通稱關家墳。墓為長方形券頂磚室,磨磚對縫、白灰灌漿。墓門南向,兩層封門磚。磚長34、寬17厘米。墓自底至頂...[繼續閱讀]